当前位置: > 教育 > 

新闻摄影图片 中国十大新闻摄影作品

时间:2024-02-10 00:50:02人气:85编辑:用户投稿

新闻摄影图片

新闻纪实摄影和生活纪实摄影都是用摄影记录发生的事实、事件等,这是它们的相同处,区别是新闻纪实摄影记录的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即新闻事实事件,主要是给社会大众看的。而生活纪实摄影只是记录自己(或同自己有关的人)生活中的事实或事件,主要是给自己(或自己人)看的。

中国十大新闻摄影作品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共有10件新闻摄影获奖,其中一等奖1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6件。

这10件摄影作品为什么能获得中国新闻奖?一起来看看作品介绍和获奖理由。

【一等奖1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新华社)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图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

这是习近平在天安门城楼上。

图二: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图三:行进中的仪仗方队。

图四:礼炮鸣响。

图五:"致敬"方阵。

图六:东风-41核导弹方队接受检阅。

图七:空中护旗梯队。

图八:气球腾空而起。

【获奖理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国之大典,举世瞩目。

这组图片,高浓缩而又全方位地将这场盛事载入史册:有身姿伟岸的人民领袖、激情澎湃的观礼群众、威武阔步的受阅方队、动情拭泪的革命老兵;有礼炮齐鸣、导弹行进、红旗招展、气球腾空;有特写、中景、全景、航拍。

八张图片,点面俱到,书写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奇迹的恢弘史诗,描绘了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丽画卷,宣示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的坚定信念,起到了提振士气、鼓舞人心的导向效果。

【二等奖3件】“我不让你走!”(陕西日报)7月25日,在蓝田县厚镇东咀村的一间临时教室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大学生冀思瑞正在为孩子们上支教的最后一堂舞蹈课。

课还没上完,小女孩宋雨涵就忍不住哭了,另一个男孩朱佳宝更是紧紧抱住冀思瑞。

7月13日,由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15名大学生组成的2019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扶志实践队走进东咀村,为62名放暑假的孩子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舞蹈、绘画课。

十多天里,孩子们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获奖理由】这是一幅抓住了“决定性瞬间”的新闻摄影佳作。

画面中,孩子与即将离去的支教老师难舍难分,老师俯下的身躯和孩子紧锁的双臂形成的情感“锁链”,构成了画面的视觉冲击点。

哭泣着不愿老师离去的小女孩和老师温柔地为其拭泪的肢体语言是为视觉中心,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老师额头的一抹光亮,为老师这一光荣的职业做了很好的诠释。

警方出动防暴警察在香港海底隧道(红隧)九龙出入口附近的天桥上执勤,防止示威者破坏。

【获奖理由】该作品记录了市民和香港警察之间互动的场景。

画面形象语言生动,情绪感人。

追科技之星(湖南日报)9月16日,湖南农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受到学生的追捧。

当天,该校举行2019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袁隆平、官春云、邹学校3位院士出席。

袁隆平向学生分享了自己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并寄望与他们共同实现水稻高产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

【获奖理由】在娱乐明星受追捧的当下,这种追科技明星的场景几乎是稀少的,但却具备穿透社会共识、“反转”受众普遍认知心理的颠覆力量,让人们重新审视当代年轻人群体积极进取的正面向上力量。

袁隆平是一位不平凡的人物,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符号”。

图片让人对科学、对科学家更生尊重和敬意!这张作品对年轻人究竟“追”怎样的“星”的社会取向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该照片作品场景宏大,现场气氛热烈,情绪饱满高昂。

瞬间抓取得当、画面充实、动感强烈,把这场别开生面的“追星”表达得淋漓尽致。

主体人物挥手时的从容洒脱,追星人群的兴奋喜悦和激情澎湃都定格在了这难忘的瞬间中。

【三等奖6件】高原鼠疫监测人 ——海拔4300米的责任与坚守(中国人口报)图一:8月27日,鼠防队选择鼠洞密集的区域进行监测,鼠类不仅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还有传播鼠疫的风险。

图二:8月27日,鼠防队抵达目的地,用皮尺确定50米× 50米的样本区域。

图三:8月28日,鼠防队将超过200个捕鼠夹布置在鼠洞口。

鼠防队到野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成员们穿上了密不透风的雪白防护服。

图四:8月27日,鼠防队将捕到的青海田鼠拾起,逐一贴上标签。

图六:8月27日,田鼠身上的跳蚤被收集在瓶子里。

图七:8月28日,谭文明和赵明穿上两层隔离服,戴上36层口罩,准备进入鼠疫检测实验室。

图八:8月27日,在等待鼠类被捕获的间隙,鼠防队队员进行合影。

图为普呷、谭文明、李光军、土登泽仁、巴建峰和赵明,6名队员皆为"70后"。

海拔近4300米,空气变得稀薄。

山峦之间鹅黄的院落,就是鼠防队的大本营——河流如臂弯将之轻拢,217国道上偶尔路过的货车,是旷野中唯一的喧嚣。

每年5月初至9月末,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都会派出鼠防队,在红旗乡青海田鼠疫源监测点艰苦驻扎。

枯燥的日子日复一日,草地上升起雄壮的云层,天空与大地紧紧相连。

松软的草甸上"别有洞天",时而有毛茸茸的鼠类出没,恍若无人地穿过泥土小路。

草原随着日光,变幻着缤纷色彩。

8月27日清晨,金色的光泽从草原上四散而开,鼠防队成员用稀饭暖了肚子,全副武装地出发了。

攀上汽车,或是跨上摩托车,用飞驰的车轮将一路坑洼的泥水滩串连。

天气晴朗时,鼠类就会钻出洞穴活动。

50米的皮尺顺势铺开,一个四方形的领域很快被确定。

麻布袋里装着超过200个捕鼠夹,土登泽仁队长带领其他5名成员,将之一个个布置在鼠洞口。

狡猾的青海田鼠是他们的"猎物",这些鼠类每年都会小范围迁徙,并不断啃食草根,不仅会造成高原土地沙化,还有传播鼠疫的风险。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一定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内形成自然疫源地。

由于人直接接触感染鼠疫的动物或受染疫蚤类叮咬而感染鼠疫,在一定条件下可酿成人间鼠疫的流行,我国将其列为甲类传染病管理。

2000年,石渠县被确定为青海田鼠鼠疫疫源地,成立了四川省第一个国家级鼠疫重点监测点。

四川省鼠疫防治与监测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仅局限于组织专业人员对部分地区进行调查,至上世纪80年代,鼠疫监测工作才步入正轨。

石渠县这6名鼠防队成员皆是"70后",有的负责鼠疫监测工作长达10余年,最短的也有四五年。

谭文明是四川省南充市人,参加工作正好20年,曾是石渠县长沙贡玛乡卫生院的一名临床医生。

2010年,县疾控中心缺乏鼠疫监测检验人员,谭文明恰好有过医学检验专业的进修经历,因此被选入鼠防队。

所有的鼠夹蓄势待发,只剩下耐心的等待。

在鼠防队里,谭文明除了要负责实验室检测,也会参加流行病学调查,即进行野外捕鼠取样、鼠密度监测、收集自毙动物等。

每年,他们的足迹都要覆盖整个红旗乡,且一天只能完成一个样本区域。

谭文明感慨,这份工作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容不得丝毫马虎。

鼠防队有个由来已久的说法,就是他们的作息和旱獭一模一样。

旱獭在草木葳蕤的季节活动,天冷了就会进入冬眠。

看似并不繁琐的操作,实际上都需要在精细的防护下完成。

在云雨到来之前,鼠防队终于顺利地回到驻地,将洁白的防护服褪去。

高原的天气变化多端,暴风雨总是倏然而至。

47岁的李光军说,2011年,鼠防队出野外任务时,有一次皮卡车陷入泥沼,令所有人苦不堪言:"下午3点,车子就陷在了拥波沟,地面明明看起来平整无痕,却处处藏着危机。

那天下了好大的雨,衣服、内裤全都湿透了,我们顶着刺骨的风雨,步行20公里寻求牧民用拖拉机帮忙,回到驻地已是深夜11点。

"哪怕是驻地这些新修的小楼,也难免遭受风雨击打,一块卧室的玻璃破了,还没来得及更换。

"老房子推倒了,才建了现在的新房,鼠防队前两年住的还是帐篷。

去年一个暴风雨来临的夜里,水盆正接着漏下的雨水,帐篷又忽然被吹翻。

鼠防队队员冒着雨,一边踩着帐篷,一边拉着绳子,心力交瘁地度过了一个不眠夜。

而这样的事情,每一年都在上演。

"李光军说。

傍晚,厨房里的高压锅冒出氤氲的热气。

土登泽仁队长的妻子炖了牦牛肉,炒了青菜。

谭文明笑着说,过去这里的路不太好,萝卜易于储存,吃得也最多。

过去,他要爬到山上搜寻信号,远山将他沉甸甸的思念托起,满天繁星将他环绕。

几年前,鼠防队还要依靠发电机提供照明,手电筒就属于高端家用电器了。

8月28日,谭文明步入院子里一幢破旧的小平房。

这里除了实验室检测人员,其他人无法出入。

他包裹得"严丝合缝",体型变得愈发臃肿。

两层隔离衣以及36层口罩,其中小口罩12层、大口罩24层,这些都是为了隔离可能存在的鼠疫杆菌,所有操作需要专注而谨慎。

20年来,石渠县鼠疫杆菌仅在老鼠身上发现过,从未在人群中出现过感染病例。

每次检测结束,检验人员还要用消毒液喷遍全身,这个时候往往已经大汗淋漓。

近年来,基层鼠防监测条件不断改善。

谭文明指着隔壁的新房说,新实验室还在建设中,很快就能使用了。

我国在2016~2020年,要实现90%以上地市级实验室具备48小时内完成鼠疫等重点病原体的检测能力,有动物鼠疫流行风险的疫源县监测工作覆盖率达95%以上,全国鼠疫监测县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超90%。

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我们国家相关部门对相关疫情防控非常重视,即使在边缘地区,也能见到防疫者的身影。

别怕 我们救你来了(江南都市报)南昌坝口巷一老楼突然坍塌 多部门联手救援6小时 被困4名居民成功脱险"我们能捡回性命,真的是万幸。

感谢救援人员及时施救!"2月24日上午,南昌市西湖区绳金塔街办坝口巷163号发生房屋坍塌,除事发时1人外出,租住在此的两户人家中4人被困。

事发后,公安、消防、120等救援人员紧急赶到现场救援处置。

经过6小时生死大营救,被困的4名住户先后被成功救出。

坝口巷163号,系砖木结构建筑,共3层,坍塌为2、3层,除租住户邹先生一家,还有一对老人租住在此。

熟知该建筑的南昌市西湖区绳金塔街办一名社区主任称,坍塌的房屋或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们支队接警的时间是当日上午8时13分。

随后,省消防救援总队救援人员、120等救援力量也赶到了现场。

消防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了各类破拆、顶撑工具等展开救援。

"到现场没多久,第一名被困者被救出,是个孩子,随后孩子的父母也相继被救出。

其中,最后获救的母亲是在上午10时06分救出来的。

"周小辉说。

随后,消防人员通过搜救犬、生命探测仪等工具,继续搜救其余被困者。

当日上午12时许,消防人员发现了一名60岁左右的女性被困者。

"当时,她身上压了两块水泥预制板,身下的水泥预制板有裂痕,可能造成二次坍塌。

"周小辉说。

救援人员一边用器械撑开压在被困者身上的水泥预制板,争分夺秒地展开救援,一边安抚其情绪。

现场医护人员则密切监测被困者的生命体征,并通过洞口为其输液。

当日下午1时53分许,这名被困者被成功救出。

这也是此次事故中最后一名被困人员。

【获奖理由】镜头直击事发现场,虽然只是一个简洁、凝练的画面,却富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情节性。

伏在地上的救援人员与被困群众手部动作的交流释放出大量信息,展示了突发灾难事件中的温情瞬间,既有影像张力,也交代了事件的发展。

画面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救援现场情况,引领读者感受灾难的无情与救援人员的大爱,令人印象深刻。

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盐阜大众报)图一:消防员深入厂区进行救援。

图三:当晚11点,响水县采血车前排起了长龙,市民积极参与献血,为救援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四:3月22日上午7点,爆炸事故现场3处着火的储罐和5处着火点已全部扑灭。

从空中俯瞰化工厂核心区, 地面出现巨坑,内有大量积水,相关人员用水泵抽走废水,同时也不断对空气进行监测。

图五:3月22日,一名消防官兵疲劳地躺在地上休息。

图六:救援人员在核心区内搜救。

图七:天嘉宜化工厂员工张以伟(右)主动收留了两位受伤落难的湖北工友陈枝军和龚本明。

3月21日下午2点48分左右,位于响水县生态化工园区的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爆炸。

事故发生后,国家、省、市、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消防、武警、卫生、供电、通信等部门立即组织救援队前往响水,相关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事故救援、秩序维护等工作。

这组报道具有新闻摄影报道的完整性与厚重感。

纵观整组图片,既有事故带给人们的惨痛,启发人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也反映了各方全力抢险救援的场景,传递了人民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价值导向,体现出新闻摄影人的责任与担当。

紧急救援 逆火前行(南方日报社)12月7日,来自英德东华镇的消防队员正在扑灭大面积的烈火。

2019年12月5日,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凌云山荫岗水库附近的山体发生山火。

由于火情反复,来自英德市东华镇的一支消防队在6日晚赶来支援。

7日凌晨,队员们连夜上山,将火势扑灭。

有的可能不屑投稿发表、报奖参评。

但,什么是新闻?“人人眼中有、人人手下无”,你把它拍下来、把它写出来就成了新闻。

这考验一个新闻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标题,“逆火前行”值得商榷,似应是“向火前行”。

千百次锤炼,只为这一刻的闪光(今晚报)图一:一名运动员奋力游向终点。

图二: 在游泳比赛中,教练员用毛巾协助双臂缺失的运动员出发。

图三:工作人员将游泳运动员抬出泳池。

图五::盲人门球比赛.图六:运动员参加乒乓球比赛。

图七:运动员正在比赛中。

本届残运会暨特奥会比赛规模和参赛人数均创历届之最,在我国首次实现全运会、残运会暨特奥会同城成功举办。

"真正的英雄,是那些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它的人。

本届残运会累计个人253人次破124项全国纪录,67人次超35项世界纪录。

这里拍摄的运动员,摄影师没有记下他们的名字,但也正是他们,代表着所有为了梦想而奋斗的残障人士,他们虽然身体残缺,却依然创造着美丽而精彩的人生。

【获奖理由】这组新闻摄影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作品整体上看现场感强烈,摄影技巧纯熟,镜头语言合理,是一组较为成功的抓拍作品。

百年首钢的两次奥运奇缘(经济日报)图一:11月24日,北京首钢冬训中心花滑馆,市民参加冰上体验活动。

这里原为首钢老厂区精煤车间,改造后成为冬季运动训练场馆。

图二:12月4日,首钢京唐公司成品码头繁忙的作业现场。

该码头已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精品钢材专业化码头,公司生产的产品通过这里发往全国各地,被誉为"海上钢铁梦工厂"。

图三:12月3日,首钢京唐公司炼钢作业部炼钢作业区员工在炼钢。

近几年来,该公司自主创新"全三脱"炼钢工艺,打造出国内第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洁净钢生产平台。

自投产以来,首钢京唐公司获得科学技术奖项104项。

图四:12月4日,在首钢京唐公司炼钢主控室,54岁的职工王建斌展示30年前拍的工作照。

和过去相比,现在的工作方式变成了"科学炼钢",炉前高温炙烤的作业方式已成为历史。

图五:12月6日,参观者在北京首钢园区三高炉观景台眺望园区。

远处4座体型巨大的冷却塔旁,滑雪大跳台初露芳容,这是北京冬奥会北京赛区首个完工的新建场馆,届时将在此举办跳台滑雪比赛项目。

图六:11月15日,首钢退休职工张建国(右一)一家三代乘坐北京首条磁悬浮列车S1线,观看首钢新园区景色。

张建国的父亲、哥哥和妹妹都是首钢老职工,对首钢情有独钟。

图七:12月19日,北京首条磁悬浮地铁列车穿过冬奥组委所在地的首钢园区。

经过多年发展,这里已经从传统老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为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这片工业遗存重焕青春。

图八:12月3日,首钢京唐公司冷轧作业部员工在成品库查检产品质量。

该公司着力打造企业品牌,产品结构已全面升级,从过去中低端钢铁产品转变为高档精品板材。

初冬的北京,阳光正好。

如往常一样,首钢职工陈香准时坐上发往河北曹妃甸的班车。

300公里近4小时车程,是3000多名首钢建设者的通勤之路。

这条路是首钢百年历程的浓缩版。

路的一头,新首钢接续着淬火升华的使命;路的另一头,老园区迎来了冰上起舞的新生。

而这一切都源于奥运。

始建于1919年的首钢,见证了中国工业从起步、发展到壮大的历程,也见证了古都北京的百年变迁。

北京成功申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后,为了保障首都空气质量,同时也为适应中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首钢于2005年启动搬迁调整。

经过首钢人的奋战拼搏,短短几年,在河北曹妃甸一片浅海荒滩,一座现代化的钢铁工厂拔地而起。

在新首钢炼钢主控室,工作人员远程监控并通过电脑发出指令,炉前高温炙烤的作业方式已成为历史;首钢京唐公司加大创新力度,产品结构已全面升级,从过去中低端钢铁产品转变为高档精品板材;公司采用的220余项国内外先进技术中,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技术达到三分之二;2019年8月1日,二期一步工程全面投产,设计年产铁449万吨、钢400万吨、钢材427.6万吨……首钢搬迁后,老厂区留下了8.63平方公里的开发空间。

伴随着北京成功申办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首钢又一次与奥运结缘。

如今,走进北京首钢园区,处处体现着冬奥元素,工业遗存和现代建筑在这里完美融合。

4座体型巨大的冷却塔旁,滑雪大跳台初露芳容,这是北京2022冬奥会北京赛区内首个完工的新建场馆;曾经的筒仓区域被改造成北京冬奥组委办公楼;精煤车间变身为冬训中心,有着辉煌历史的三高炉,已成为首钢工业文化体验中心,迎接着一批批打卡"网红"。

在位于首钢园区的冬训中心冰壶训练馆,制冰师刘博强正在一丝不苟地进行"打点"作业,为冰壶队员的训练做准备。

曾经做过轧钢工、焊工的老首钢人刘博强通过努力已成功转型,如今专业水平已经可以媲美顶级制冰师。

以冬奥组委入驻园区为契机,首钢园区正变身为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

山海无碍,淬火履冰。

百年首钢与奥运两次结缘的背后,是古都北京成为世界唯一"双奥之城"的现代传奇,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

【获奖理由】现实从不缺乏美,从不缺乏新闻点。

百年首钢的两次奥运奇缘(组图)就是一个绝佳的素材,生动反映了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首都北京瘦身提质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驶入高质量轨道,显示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稳健步伐。

该组作品内容厚重、生动传神,极富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从繁忙的港口码头、现代化的炼钢主控室到活力四射的冬训中心、初露芳容的冬奥会场馆,一张张图片既展示了百年首钢转型升级后的再创辉煌,又呈现出工业遗存重焕青春的独特魅力。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cc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显示全部

收起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更新 | 文章排行 | 滇ICP备2023006777号 | 网站地图

统计代码